首页> 奇闻异事>正文

盘点各大著名的、古代中国帝王专门避暑圣地——“夏宫”

2020/8/12 10:02:56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匿名

今年的夏天,全球格外炎热,就连北极也不能幸免,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北极冰甲架崩塌,历来是夏季凉爽的欧洲也出现了40℃的极端天气(理论上,温带海洋性日平均气温不到30℃,更不会出现40℃的极端天气),这导致了欧洲的空调装机率越来越高,要知道,在欧洲,电费是比较高昂的。至于中国,7月居然出现71年来的无台风月,结果除了长江流域因为雨水的滋润,气温较低,全国普遍沉浸在30℃以上的高温当中,空调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。事实上也就是如此,在全球变暖的今天,空调等避暑设备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。现代社会,避暑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当然,在古代社会,避暑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。在古代,避暑的方式有很多种,普通人一般是用扇子、户外游泳、到大树底下乘凉、到山涧山洞地带乘凉等,至于富人和权贵则除了用扇子、户外游泳等方式外,还通过修建园林、避暑山庄、夏宫等方式来避暑,用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修建避暑的别墅。其中,古代帝王最爽了,专门通过修建“夏宫”来度过炎热的夏天,“夏宫”本义是夏天居住的宫殿,通常指的是避暑的宫殿,在中国古代,著名的“夏宫”主要以下几个:

一 圆明园

圆明园英文名为“ Summer Palace”,意思是夏宫,指的是夏天避暑的皇宫,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的圣地,始建于1707年的康熙四十六年,一直到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前夕,仍在扩建。圆明园一般指的是广义的圆明园,指的是包括狭义的圆明园、绮春园和长春园林,也叫圆明三园,是一座包含皇家园林和宫殿、寺庙等多种建筑形式在内的的复合建筑群。

圆明园最鲜明的三个特征是:1 水元素丰富,首先,圆明园取景在现在北京的海淀区,明清时期的海淀地区还是河流众多,湖泊密布,河湖纵横交错的水乡,是理想的避暑地区,其次,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,模仿江南的园林设计,因水成趣,溪水和湖泊、假山纵横交错,专门为避暑而设计;2 建筑风格既融和了全国各地的美好风光,包括仿造杭州西湖的十景、仿造苏州园林修建的狮子林等,又做到了中西结合,修建了大量的西式建筑,在长春园的北界有一处西洋建筑群,俗称“西洋楼”,这些西式建筑大都是在西方传教士比如郎世宁、蒋友仁等人设计,中国工匠负责修建,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的“ 巴洛克”风格,造园形式为“勒诺特”风格,也吸取了不少中国传统手法,西洋楼的主体是人工喷泉,称作“水法”,主要形成谐奇趣、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,这些建筑风格彰显了皇家的气派;3建筑形式有殿、堂、亭、台、楼、阁、榭、廊、轩、斋、房、舫、馆、厅、桥、闸、墙、塔,以及寺庙、道观、村居、街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,极力满足皇帝日常的办公和生活的需要,让皇帝可以放心在整个夏天在圆明园办公生活,不用在圆明园和紫禁城之间来回奔波。从以上的叙述中,我们可以看出圆明园更加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别墅和园林的复合体,比故宫更加适合办公和生活,故宫更多是仪式性和象征性强,象征着最高权力,圆明园则代表着舒适。


圆明园遗址

二 颐和园

众做周知,圆明园在1860年被焚毁,焚毁之后,如何营造一个新的夏宫成为清朝统治者面前的一个问题,毕竟故宫房屋密集,水域面积狭小,城墙高,不利于通风散热,夏天,如果在里面办公和生活特别难受,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肯定也深受这种痛苦,于是便挪用海军军费3000万两修建了颐和园,又被称为清朝的第二座夏宫,和圆明园一样,都被人叫做“Summer Palace”.至于以前的夏宫圆明园则被称作“Old Summer Palace”。至于慈禧修颐和园导致军备废弛,并最终导致甲午惨败的故事,笔者认为慈禧确实做错了,不过错在花了太多钱,如果只是花了一点钱修建办公的夏宫,那还可以,因为北京的夏天异常炎热,三十几度到四十度是常有的事,如果待在不透风的故宫,那还不是常人能忍受的。

跑偏了,回到主题,1860年,英法联军把圆明园给烧毁了,清朝的帝王贵族们顿时失去了避暑的夏宫,之前的承德避暑山庄因为财政不足,年久失修,已经不适合做夏宫,于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就在清漪园的遗址上(清漪园本来也是皇家园林,在圆明园附近,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同时,也顺便把清漪园给烧了)修建了颐和园,在1884年开始修建,到1888年基本完成,改名为颐和园,代表颐养天年和祥和的意思,后来又陆续修建,直到1895年甲午战败,才停止修建,这次修建总共以海军军费的名义挪用了3000万两白银,这还不包括各地督抚的献礼呢。不过,在1900年的庚子之乱中,颐和园再遭烧毁,1902年又修复完毕。

颐和园面向面积广阔的昆明湖,背靠万寿山,又有很多假山,是典型山水园林,主要包括办公和生活两部分,办公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,生活中心以乐寿堂、玉澜堂和宜芸馆等三座四合院为中心,分别是慈禧、皇帝和后妃们在夏季的住处,风格完全模仿杭州西湖的园林设计,比如昆明湖畔的西堤就是模仿杭州西湖的西堤。


颐和园

三 承德避暑山庄

值得一提的是,清朝的夏宫除了圆明园和颐和园外,还有承德避暑山庄。承德避暑山庄,又称为“承德离宫”或“热河行宫”,是早期清朝皇帝的夏宫。在清朝早期,满族和蒙古族的关系是国之大事,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,战斗力强悍,素来就是满族的可靠的盟友和需要提防笼络的对象,还有藏族达赖喇嘛来中原朝见,也要选择一个气候适宜的地方,北京的夏天太热,对长年居住雪域高原的人来说,不太舒适。于是清朝皇帝为了满族和蒙古族、藏族的民族团结,就经常在夏天到承德离宫住上一段时间,一来是北京故宫太热,需要避暑,二来也是方便接待蒙古族首领,维护民族团结,承德就位于华北平原和蒙古地区的交界地区,最合适不过。

避暑山庄位于山谷地带,地势较高,又有河流流经,是理想的避暑胜地,主要分为四部分,分别为宫殿区、湖泊区、平原区和山峦区。宫殿区是皇帝办公和接待蒙古贵族的地方以及生活的地方,主要有正宫、松鹤斋、万壑松风和东宫组成。湖泊区则是有一系列的人工湖泊组成湖泊群,用来调节水循环和调节温度。平原区是一望无际的草原,是王公贵族和蒙古贵族狩猎的地方。山峦区则是起伏不断的山峰,众多寺庙和亭台楼阁隐藏在其中,其中就有藏式寺庙,以方便朝见的达赖喇嘛朝拜所用和体现对藏传佛教的尊重。

在清朝的早期,从康熙一直到道光年间,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和圆明园并列的夏宫,一直都是重要的行宫 ,不过随着准格尔部的叛乱和藏族叛乱被镇压,以及清朝对蒙古族实行和尚免赋税政策后,蒙古族人口大幅减少,蒙古族对满族的统治已经构成不了多少威胁,藏族历来人口少,又处在天高皇帝远的青藏高原,清朝已经不需要太多力气来维护民族团结,于是避暑山庄的地位日趋下降,到了道光年间,国家陷入财政危机,避暑山庄由于维护成本高,便事实上被放弃,以后,除了咸丰帝在1860年逃亡离开北京,想到避暑山庄外,避暑山庄就失去往日的光辉,被放弃。


承德避暑山庄

四 上都皇宫

历史上,除了清朝皇帝喜欢建夏宫,元朝皇帝也喜欢建夏宫,这是因为元朝和清朝的皇帝都来自纬度较高的地方,不太习惯中原炎热的夏季。元朝的夏宫就是上都的皇宫。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,位于内蒙古草原上的金莲川草原,这是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的肥美草原。

上都原本叫开平,1251年,忽必烈受大汗蒙哥的指派,受命为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,忽必烈为了更好地统治汉地,于是便将府邸从蒙古草原迁移到金莲川地区,并在1256年,命令汉臣刘秉忠修建新城,于是一座有高大城墙的、具有明显的汉人风格的城市便诞生在滦河河边,忽必烈将府邸迁入城中,并将新城命名为开平,意思是开天辟地和永保太平。1259年,蒙哥病死 (一说是战死),忽必烈和阿不里哥争夺大汗位子。1260年,忽必烈在开平就任大汗,阿不里哥则在蒙古的首都和林就任大汗。1264年,经过4年的战斗,忽必烈依靠汉地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终于战胜了阿不里哥,此前一年,胜利在握的忽必烈将开平升为上都(意思是首都),但是为了加强汉地的统治,战胜阿不里哥后,又将燕京改为中都(也是首都的意思,后来又将中都改为大都,意思是广阔的都城),从此元朝就开始了两个首都的时代。由于元朝的统治中心在汉地,大都(北京)一直是主要,元朝的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的中心,上都则由于地处纬度较高、地势较高的高原草原地带,成为了元朝的皇帝的避暑胜地,每年四月,夏天还没有到来,元朝皇帝就携带后妃、宫女、太监、官吏等 前往上都,到了八九月秋凉的时候,才回来。当然,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那就是为了加强对蒙古草原地区的统治,元朝崛起于蒙古草原,蒙古草原可是自己的大后方和故乡,怎能不重视?1318年,明军攻克上都,元顺帝逃亡蒙古,上都被废弃,上都皇宫也逐渐为了一片废墟。

上都皇宫虽然地处塞外,确实标准的汉人皇宫风格,都是四周是高大的城墙,里面是一望无际的宫殿群。不过上都皇宫有一个特点是,宫殿各自成群,互不对称,这跟汉人讲究对称不太一样,具有蒙古风格。皇宫主要的建筑有洪禧殿、水晶殿、香殿、宣文阁、睿思阁、仁寿阁等,其中水晶殿又叫凉殿,是皇帝夏季乘凉的地方,常常在这里会见群臣和举行宴会。



元上都遗址

  • 幽默搞笑
  • 预测未来
  • 离奇事件
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,不提供任何保证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.
COPYRIGHT © 2014-2024 591.info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广告合作联系邮箱:591info@2980.com. 版权所有 591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