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预测未来>正文

开了两家京东便利店,这个自媒体人再也不相信新零售了

2019/1/10 17:32:07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匿名

原标题:开了两家京东便利店,这个自媒体人再也不相信新零售了

来源 商业街探案 作者 十七言

前言:

“真不是因为京东去年年初在全国做便利店加盟,我作为媒体有后门走,顺便开了两个超市,我是真想开超市,赶上京东推广,就加盟了,授权费一分没少交,也压根没什么资源倾斜,他们纯公事公办,要我说还挺抠的。”李燕说。

李燕是四川人,2013年趁着自媒体的风口,做了科技自媒体“天方燕谈”,不算最头部,但航空公司金卡,出入国内外的五星酒店这些自媒体标配待遇是落不下的,日子很滋润。

当然,媒体人转型的也多,有把资源无缝对接,转型做了PR,有和大佬混得好,拉到投资自己创业,大致都维持了一个至少表面上很光鲜的职业轨迹,而李燕在2018年的2月28日和8月28日,先后在成都开了两家社区便利店。

“这是个苦活儿。”李燕说。做自媒体,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,管两家便利店,“把工资发好,就挺难的。”以前,少不了参加企业的答谢晚宴,现在,要自己下厨给团队的兄弟们做三菜一汤。


“但这很有趣。”李燕又说。他觉得能给兄弟们提供一些就业岗位,这让自己很充实;更酷的是,在便利里,能看到好多过去采访看不到的东西,他在朋友圈感叹:“中国社会消费的洞察窗口,就是大街小巷的便利店。”

小店与经济寒冬

开店之后,经常有人问我,你为什么要去做便利店啊?大家都觉得太辛苦、犯不上,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做这种“苦”事了。

我以前在四川乐山的老家开了一个农场,包了大约有 200亩地,种了些茉莉花和猕猴桃去卖,猕猴桃的三分之一产量,我在朋友圈就消化掉了,后来还和朋友做餐饮,开了家牛肉汤锅。

做实业可真是比写字苦多了,我每个月都会回去巡店,亲自值班,卖货,但又很有意思,往大了说,实体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会一夜之间变成泡沫,它在经济寒冬的时候还是能抗过去。我们有些同行去年融到一大笔钱,做区块链媒体,开始挺风光的,不到一年就开始裁员。

其实,这些苦的生意如果你真的能做好,它一定是能比高毛利或虚拟经济带来更多收获的。比如我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是不具备高门槛工作能力的,想要照顾他们,与其直接给予生活补助,不如为他们找一些门槛相对低一点的工作,那便利店就挺适合的。

我两家店员工的工资,可以说我们是开到了全成都便利店工资最高的。别家的工资是16/小时,我的店晚班给到20/小时,中班16/小时,早班18/小时。在成都,一个中专中职文化的人,在我这里平均一个月拿大约4000块左右的工资,应该也觉得不错。


至于为什么在成都,因为我是四川人嘛。再者,像成都、杭州、南京这些地方的生活气息都比较舒服,都是很适合便利店拓展的城市。当然在成都开便利店,尤其是现在便利店都要具备餐饮功能,挑战还蛮大的,因为成都好吃的小馆子太多,便利店的餐饮做得再好,也不如小馆子吃得好,那我们怎么办呢,增加早餐和晚上多数饭馆关门后那段时间的供给,你看,这一点就和北京不一样,北京711们的餐饮,在正餐时间段卖的最好。

当然,北京的便利店也会赢来巨大的发展,去年十月的最新政策里,北京计划在三年内让便利店的数量达到6000家,同时还有好多利好的政策,比如便利店可以售卖一些OTC类的药品,第二个就是如果一家公司能在北京开10家以上的便利店,就给予补贴,算下来可以减轻运营成本的 20%-30%。所以我们看到,邻家一夜间倒闭了,但马上就被便利蜂接手,而便利蜂在2019年还会继续推进。

新零售未必靠谱 老办法依旧管用

都在说大数据,我做自媒体的时候也写过一些大数据的文章,但是到了自己开店的时候,其实还是遵循一些基本的老办法就好,比如最核心的就是找地段,要测车流、人流量,看周围辐射几个小区,是不是在小区出入口的旁边等等。如果旁边没有其他便利店的竞争,经营上就会好一点。

我们的店是京东授权合作的,加盟形式比较简单,一年缴纳5000块钱,它授权给你做品牌标识。店面建起来以后,在进货方面没有做特别苛刻的约束,除了可以在京东进货,还可以在第三方进货,说实话,目前看,我们和京东的联系还比较松散。

不过有一个要吐槽的点是,双十一以后,京东供货链没有以前那么快了。以前,下一个单,当晚下,第二天中午,最晚下午就送货上门了,但现在需要2-3天,有一次足足等了三天。我猜测可能确实双十一导致分发能力出了问题,京东必须保障C端,所以B端就拖了一下。

现在,京东物流比菜鸟网络还有优势,但差距在缩小。

可能很多人想不到,现在厂家直送的物流非常快,只要找到供应商,打一个电话立马就送过来。不是有句著名的话么“不要中间商攒差价”,传统厂家也都在变革,过去都是发送给各个街道的经销商,现在利润没那么高了,就把经销商数量减少,在城市里建立一个集中的仓库,谁要货就发出去,效率还很高。

你问怎么找供货商?不用找。他们的终端地推都盯着你呢,店一开就都上门了。


更有甚者,丢下一张名片,说“我啥都有”。这里其实还挺有故事的,前面说厂家在缩减经销商的数量,那这些经销商怎么办呢?你知道阿里巴巴针对B端的供货平台叫零售通,零售通上有很多在某一个城市帮着阿里做分发的合作伙伴,其实就是原来的经销商和供应商摇身而变的。比如一位经销商以前可能只负责红牛,互联网时代来了,把自己包装一下,承接了矿泉水,饮料,然后自己配货。

至于根据大数据智能补货?我觉得短期内不太现实。其实还是“土”办法,比如日用百货的标配商品就那些,别的店有的我们也要有,还有一些新品,比如711新进了一种瓶盖饮料, 我们就要跟进,找货;再者,就是因地制宜,增加一些高毛利的商品,专门加一个货架,放四川特产,一些出差旅游要走的,都会带一些特产回去。我们开辟的这个专区现在做得还蛮好的。

两个挑战:外卖和拼购

以前,便利店最重要的元素有两个:供应链、现场管理,现在要加上一个线上的营销推广,说白了,就是要做外卖,至少能把店面的空间延伸到周边的三五公里,我们刚好做了一年,目前可以占到一天总销售额的15-20%,再者从品牌和知名度的考虑,尤其是新店,还是必须要上的。

但同时我们也很纠结,因为外卖平台要有提成,我们可能要拿出15-20个点给到外卖平台和小哥。一般来说所有人的做法都是提高外卖的价格,比如说一瓶农夫山泉的水,线下卖2块钱,可能线上卖2.2块钱,但实际上这个涨的钱我们也拿不到。

便利店最近又遭遇了一个新的挑战,就是社区团购,在社区发展团长,通过社群拼购货物,团长不用压货,直接由供应链配送,好像在长沙又诞生了一波“千团大战”。

其中一些做拼购的创业者们有个说法,就是要干掉便利店,我觉得这是忽略了鸡和蛋的逻辑关系,因为是先有便利店,才有拼购存在的基础。不然我们看,不论苏宁这种传统零售商,还是京东这种电商巨头,为什么都要做便利店呢?

第一点,每一个店sku都可能达到一千个。别看店小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所以,每一个便利店不管店多大,都是一个天然的前置仓,而且还是个能自我造血的前置仓。当这个小区里的人需要某商品的时候,零售平台就可以做到直接通过便利店配货,而拼购的形式是消费者自取,对零售平台而言,把最后一百米的物流配送问题也解决了。

第二点,便利店是给拼购做背书的,是基础。为什么人们不相信很多社区拼购?甚至觉得有传销嫌疑,就是因为没有实体,看不到实体就谈不上信任。

我们的便利店现在不但是大家取货的一个站点,也会遇到很多做社区拼购的人来谈合作,让我们开放一个货架,给他们做“前置仓”。

消费降级

做便利店这一年,最有趣的体验就是发现便利店就是小区或者商圈消费的一个晴雨表。

比如我们会发现原来来买2个卤鸡蛋的人,现在只买一个了;以前居民来买20块钱一袋的纸巾,现在改买18块钱一袋了,最近,方便面的销量明显提升,但火腿肠的销量没有相应提升,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消费降级吧;最近要过年了,我们店内就多了很多高额度的消费,好烟好酒的销售量就多了许多。


关于消费降级,再说个有趣的事儿,我们便利店附近有家健身房,健身房的教练时常来买吃的,顺便给店员推销健身卡,最近,不但他们自己在吃的方面“降级”了,推销的健身卡也从开始自信满满的年卡,季度卡,变成月卡,甚至次卡了,可见近来生意是不好做,当然,可能也有冬天人们懒得出门的原因。

其实,自己做了实业后,真的发现,消费降级不怕,经济不景气不怕,怕的是年轻人太佛系了,没有上进心。我们这一代人来工作,领导说你好好干,给升职,当个领班或者店长什么的,大家都会干劲儿满满,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呢,真的不是这么想,可能就是欠了花呗的钱,出来工作一段时间,把钱攒够了,感觉够花了,哪天一个不开心,可能就直接跑了,你和他谈职业规划,谈发展,他不在意,最后发现我们的思维和他们的思维不在一个轨道上,这才是我挺发愁的地方。

  • 幽默搞笑
  • 离奇事件
  • UFO
本站内容来自互联网,不提供任何保证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.
COPYRIGHT © 2014-2024 591.info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广告合作联系邮箱:591info@2980.com. 版权所有 591资讯